其实,STEM 教育没有那么玄,日常就能学
说起STEM,不管是否注重孩子教育,
现在的父母多少都听到过一些,
特别市面上的各种培训班,
好像只要课程和STEM联系起来,
档次立马提升好几倍。
但是真正对我们孩子的帮助又能有多少?
很多人至今都还不知道STEM的真正含义。
STEM 是科学(Science)、技术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、数学(Mathematics)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。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叠加,而是要对跨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,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科学、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,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新与实践能力。在这种学习模式下,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灌输者,更多是主动的学习者,思维想法的实现者。
作为舶来品,STEM 教育到了中国,却似乎有点变了味。不少积木搭建、机器人组装的培训班,都打着 STEM 的旗号,甚至很多家长觉得,STEM 教育就是“物理化”、偏重理工科的技能教育。
但是要知道,人的健康发展必然是全面、平衡的发展,文学艺术等非理科课程,在对人创造性的激发中仍旧起着重要作用。
所以,STEM教育并不等同于理工科教育,也绝非动手实验就能够诠释的简单的教育指导理念。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,STEM真正的精髓是什么?
STEM 是四大学科的融合
STEM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把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,而是特别强调将本来分散的四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。更好地帮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,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,鼓励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。
STEM 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技能和认识能力,在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、相互补充、共同发展的关系。STEM 教育绝不能够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,只有在交互运用中,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、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。
更注重过程,而非结果
一个完整的 STEM 课程,应该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,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。如果缺乏了这一步,STEM 教学的意义缺失了最根本的基础。
STEM 更注重学习的过程,而不是结果,在过程中让学生听到不同的观点,尝试不同的想法,在不断试错中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
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
STEM 教育要求孩子们动手动脑,使得孩子注重动手、注重过程,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不等于提升创造力。基于创新意识下,结合动手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。
培养团队协作能力
STEM 课程提升孩子引导同伴间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,大多工作是以团队为导向的。不妨在孩子钻研一个新事物的过程中,引导孩子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同时,善于与同伴交流或交换思想意见,尤其在动手过程中力求解决问题,让他尝试在一个小群体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,这样更有利于帮助他把这股创造生命力持续下去。
其实,家长想要培养孩子们的 STEM 素养,除了上培训班,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着手:
1、培养孩子成为“有目标的人”
假如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,鼓励他想办法去赢得它。
2、培养孩子成为“探索者”
孩子们总有一种渴望学习的情绪。为什么不让他们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呢?假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,家长甚至可以让孩子制作自己的游戏!比如利用一些软件,能让孩子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进行编程。在大人的指导下,孩子们很快就能学会建自己的 app、网站甚至游戏。
3、培养孩子成为“沟通者”
与其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社交媒体,不如早点教他们如何在互联网冲浪,并避免受到潜在的网络伤害和威胁。不要用社交媒体上耸人听闻的伤害事件吓唬孩子,不妨问问他们,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,你会怎么做?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想的。
4、培养孩子成为“问题解决者”
如果孩子总是抱怨不能看电视不公平、做功课好无聊等,不妨问问孩子,他是否能想出什么解决方法——比如,“你觉得怎么才能消除这些不公平?”“你觉得怎么才能让作业变得更有趣呢?”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法,而不是一味地说教。
5、培养孩子成为“动手者”
忍住!不要马上解答孩子的问题,让孩子先试试自己解决。就算他们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,家长也可通过引导他们,让孩子自己动手找到解决方法。这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成就感。
最后,回到教育的原点和初衷,教育最终级的目的是致力于让人类的生活更幸福,“人文底蕴” 和 “科学精神” 应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,就如同学者 Eric Berridge 在一次 TED TALKS 中所讲到的:“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同等重要,也一样困难。”因此,教育界已经将艺术教育(ART)加入 STEM 教育体系,成为 “STEAM”。
前几天,我们发起了一项众筹,众筹您对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9年的选题建议。
点击蓝色字体,参与众筹——2019,我们最需要解决的“数字化教学”难题有哪些?
我们还有大礼赠送哦。留言的选题建议中获赞数top5,我们将赠送2019年整年共12期纸质期刊。
文章来源:网络
微信编辑:李中华
监 制:朱哲
往期荐读